一处遗址,无声诉说着统一战线的战略智慧;一场战役,激昂彰显了军民团结的如磐初心。这些红色记忆,如同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记,深深镌刻在高淳的土地之上,共同熔铸成高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。其中,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与东坝战役,便是这段光辉历史的重要见证。
抗日统战的前哨阵地
在高淳老街旁的仓巷24号,一栋古朴的清末民初建筑静静矗立。该建筑共有两进两层,内有“走马楼”,中隔天井,两侧配厢房连接,青砖小瓦硬山脊,正面有砖雕简易门罩,为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。该建筑为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,馆内用图片、实物、场景还原等多种方式介绍新四军在高淳的抗日事迹,以及日军在高淳犯下的滔天罪行。
1938年6月4日,陈毅同志率领新四军一支队东征抵达高淳。6月中旬,新四军先遣支队取得韦岗战斗胜利,引起了日军重视,日军组织兵力,对茅山根据地进行扫荡。为此,一支队司令部机关分散转移,其中政治部在刘炎主任的率领下转移到高淳淳溪镇一带。同年8月,为了建立茅山根据地和皖南新四军军部之间的联系通道,一支队司令部决定在高淳组建民运工作组,开展地方工作,对外称“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”。
走进办事处旧址,彭冲同志的铜像首先映入眼帘。彭冲曾经担任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主任,他对这里有较为深厚的感情。上世纪80年代,他还曾故地重游,并题写亲笔题写“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旧址”,墨迹间饱含着对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。
新四军驻高淳办事处主要任务有三方面,一是宣传发动群众,发展抗日地方组织;二是开展统战工作,与国民党中上层人士联系;三是做好联络工作,保障新四军人员的来往安全和后勤补给。办事处成立之后,利用国共合作的时机,在当时还由国民党政府控制的高淳县城开展活动,在中小学教师、县中学生、手工业工人、商店店员之中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,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,教青年唱抗日救亡歌曲。
办事处还在淳溪镇进步青年中组建了“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淳溪大队”,秘密发展党员,建立党支部,培养抗日骨干。当时的高淳县中、武庙小学、陆家祠堂和仓巷24号是队员的主要活动场所,队员还上街下乡积极宣传,促使民众觉醒。
1939年8月,日军第二次进攻高淳,形势急转直下。为保存革命力量,办事处于8月31日被迫撤销。存续时间虽仅一年,但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。如今,这处于2005年被命名为南京党史教育基地的旧址,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。
军民同心的抗战传奇
东坝战役遗址位于东坝街道一带,东坝街道地处高淳中部,水陆交通方便,战略位置重要,这里见证了第一纵队的英勇身姿。
1945年8月,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。当时,由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王必成、政委江渭清率领指挥的所属三个支队,以及苏浙军区第一军分区等各地方武装,在当时溧高、宣当一带长达30多公里的战线上向侵华日军、伪军发起战略反攻作战,史称“东坝战役”。
战役部署精密有序。8月6日,部队在西舍小山楼村举行誓师大会。江渭清作战前动员,王必成下达作战命令。一支队负责攻打社渚镇、梅渚镇;二支队主攻东坝、下坝、定埠三个重镇;三支队负责狸头桥、更楼巷、塔山一带,切断敌人退路。
这场战役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。区政协文史研究员陈宁剑回忆:“记得有4个农民,直接抬着土坦克就参加了战斗。”这种军民鱼水情成为战役胜利的重要保障。
经过三天激战,东坝战役取得辉煌胜利。共攻克日伪据点24处,炸毁碉堡50多座,歼灭日伪军1800余人,缴获大批武器弹药。更重要的是,通过此次战役,溧高、宣当、郎广三块根据地得以相连,新四军在苏南地区的战略主动权得到加强。
东坝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它不仅巩固和扩大了苏南抗日根据地,更为后续的抗日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。这场战役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:人民群众是革命战争最坚实的后盾。正是有了人民的支持,新四军才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取得辉煌胜利。这种军民同心、共御外侮的精神,成为宝贵的革命传统。
如今,东坝战役的遗址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。每年都有大批学生和群众前来瞻仰,聆听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。战役中展现的军民鱼水情和英勇奋斗精神,至今仍在当地广为传颂,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、继续前进。
东坝战役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史册上,它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人民战争的生动体现,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(综合)